榫卯工艺的特点以及好处
榫卯工艺是指将两种木结构利用凹凸部分结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使其相互咬合而起到稳定连接的作用。该工艺多用于古代建筑、家具以及机械的制造,与用铁钉连接的家具相比,榫卯工艺组合成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凹凸部分的咬合可有效地限制木材间的相互扭动,从而提高家具的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同时该工艺很好的避免了金属易氧化、易生锈的特点。榫卯工艺也提升了家具的横向与纵向的咬合力,与实木膨胀系数相融合,在环境产生温度、湿度变化后,保护家具的稳定性。
榫卯的特点是什么?
榫卯技术的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中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
扩展资料
传统榫卯结构技术要求:
榫头厚度小于榫眼宽度0.1-0.2mm,当榫头厚度大于榫眼宽度时,由于挤压引起胶液流失从而降低胶合强度,装配时也容易使榫眼开裂。榫头宽度比榫眼长度大0.5-1mm,硬材为0.5mm,软材为1mm。榫头长度比榫眼深度小2-3mm并大于榫眼零件厚度的一半。
直角榫头的厚度:单榫接近于方才厚度的0.4-0.5,双榫的总厚度也需接近此数值。榫头端头常做倒角处理以方便插入榫眼,若部件的横截面超过40mm×40mm时宜采用双榫。
榫结合采用基孔制,榫头厚度应调整到与方型套钻相符的尺寸,常用的厚度有6mm、8mm、9.5mm、12mm、13mm、15mm等规格。
榫卯工艺比用钉子好吗
首先,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这种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比如,用铁钉将两根木枨做T字型组合,竖枨与横枨很容易被扭曲而改变角度,而用榫卯结合,就不会被扭曲。在古时没有机械的情况下,也没有钉子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们所制作的家具能够使用数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其中就融汇了很高的智慧和技巧在里面,那就是采用了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不会使用一根钉子的,它有很多的结合方式,牢固且美观。
榫卯sun mao 这种结果的家具倒是没想到,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也就种地的木质平板车上面用的比较多,也是请村里手工活好的木工师傅做的,用的也是比较久了八十年代前至九十年代初,家中的家具基本上都是榫卯结构,其作用牢固,经久耐用。可见当时技木工匠精湛!比如:木床,木橙,木柜子,大衣橱,风车,饭桌…
我在老家的时候,大队里组织了一个木工组,有十来个人,正好我有个亲戚也在那里,所以我有空就去玩,木工组里有的是刨花,木工师傅们就用来点火,烧水、熬胶,冬天也借以取暖。去的趟数多了榫卯结构是中国木匠制作家具的主要手法。它能很好地利用木头本身的性质将家具制造的结实耐用。比如八仙桌太师椅,圈椅罗汉床。等等。榫卯结构不仅用在日常的家具上,在很多木制建筑中也有很多的应用。比如常见的飞檐斗拱。
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这种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
明清传统红木家具为什么要用榫卯结构做
一、榫卯结构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结实耐用。第一,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就做不到。其次,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而真正的红木家具,可以使用几百年或上千年。如果用铁钉组合,很可能木质完好,但由于连接的金属锈蚀、疲劳、老化而使家具散架。
二、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运输。红木家具是拆装运输的,到了目的地再组合安装起来的,非常方便。如果用铁钉连接家具,虽说可以做成部分的分体式,但像椅子等小木件较多的家具,就做不到了。
三、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维修。无论什么样的家具,使用长久了都会出现问题,都需要维修维护。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拆卸更换就不如榫卯结构家具容易。
四、由于红木木质坚硬,而铁钉是靠挤和钻劲硬楔进去的,此过程极易造成木材劈裂。
五、使用榫卯连接红木家具比使用铁钉优势更大,能够大大提升红木家具的内在品质。
以上就是关于榫卯工艺的特点以及好处的全部内容,以及榫卯工艺的特点以及好处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