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哪些古建筑
因为历史上成都曾多次经历过战火的洗劫,真正的“古建筑”保留至今的极少。少量保留下来的也多为清朝**时期的。明的都很少,更别说再早以前的了。虽说张献忠屠四川存在争议,但确实在清初成都曾经荒芜到老虎在街巷出没。直到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成都才开始大规模重建。以至于清初的“省会”,很长时间放在了阆中城。
来说说大家认知中的成都古建筑吧
武侯祠:刘备陵寝是公元223年修建的(应该算成都现存最早的建筑吧,个人猜的),但现存祠庙主体建筑都是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的
锦里:虽然成都织锦繁华了2000年,但这条锦里委实和古街无关。是2004年从武侯祠划分了一片区域打造的商业街,只是打造得比较成功
杜甫草堂:杜甫居住的草堂,在唐末有诗人来朝圣寻觅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如今的规模布局基本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奠定的。但**末年又毁的差不多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草堂是1997年修建的。
青羊宫:青羊宫和老子其实没啥关系,但在唐朝就很牛了,曾经接待过御驾。但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康熙年间的。
宽窄巷子: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驻守成都的满清八旗兵在秦张仪修的少城基础上修建了满城。**期间拆除了城墙成为众多达官贵人的公馆。2008年改造后成为成都的一个核心名片
大慈寺:曾经在唐宋时代占了成都半个城的著名佛寺,苏东坡也曾特意来朝拜满墙的唐朝佛像壁画。但现存结构基本是清顺治后的产物。
太古里:**开始繁荣的春熙路其实在很长时间已经不是成都人逛街的首选,直至IFS和太古里的出现。虽然是高端商务项目,但这里面确实还藏了6栋清朝**的老建筑,其中有2栋都在博舍酒店。
虽然地上成都确实所存无几,但成都的**随着这些年的商业建设,挖出了无数多的宝贝, 佐证了这个3000多年历史,从未更名的古城确实历史悠久。无论是省博还是市博,或者金沙遗址都非常值得看看。
谢谢邀请!
你心中的古建筑、街道是啥样?
商妹儿每天上班经过的爵版街
成都街头,鳞次栉比的楼宇里,躲着几处老式建筑,在现代生活中,它们或改成了博物馆、办公楼或变为了茶舍或酒店。在改造的过程中,那些饱含历史,深藏故事的老建筑得以传承。
然而,面对很多正在消失的古建筑,我们要做的除了呼吁大家保护外,更多是让大家看见它的美。
毕竟,记忆的潮水涌流,城市像海绵一般把它吸干而膨胀起来。成都的过去,写在街角、在市场里、在楼梯的扶手上、在盖碗茶里、在飞檐翘角上,每个环节依次呈现出古老的仪式、时间的痕迹、时代的气息。
描述今天的成都,应该包含它的整个过去。
【列入保护名录的40处历史建筑】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鹤鸣茶社
**初年,大邑县龚氏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建此茶社。
**时期文化名流汇聚之地,成都中心城区保存至今的百年老茶馆。
地址:青羊区少城路12号人民公园内
2.邱家祠堂
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该建筑为“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梅州邱氏家族迁至成都所建。
是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仅存的广东客家移民的宗族祠堂,为研究客家移民文化、宗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样本。
地址:锦江区龙王庙正街41号
3.康季鸿公馆
**时期成都知名***康季鸿的寓所。
这座公馆见证了成都近现代民族**企业演变为国营企业的过程,独栋中西结合式的近现代建筑,一度被用作日本驻成都领事馆。
地址:锦江区通盈街699号
4.冯家大院
冯家大院修建于上世纪初叶,是**时期29军军长田颂尧岳母的住所。
是典型的川西民居院子,且保存较完整,在成都市中心少见。
地址:青羊区九思巷3号
谢谢邀请
【怀德堂】
成都是文化之都,华西坝能够说就是“成都之都”。走进华西坝,你会被这儿别出心裁的园林规划和建筑规划深深吸收,中式的外观、西式的内容,加上融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宫廷花园于一体,是成都独一保管完好又大气磅礴的建筑博物群。
怀德堂——华西校区办公楼,这是华西坝建筑中最著名的一幢,1915年开工,1919年建成,为原华西协和大学事务所,由美国纽约罗恩莆为留念白槐民所捐建。青砖、黑瓦和红砖石构筑,在世界上别的任何**人们再难见到这种把不同作风包融于一体的房子,唯华西坝可以见证。
【驷马桥】
驷马桥,旧名升仙桥,古时位于成都北门,它见证了“凤求凰”的千古爱情佳话。相传汉代成都文人司马相如赴长安求取功名途经此桥进,在桥廊上大书立誓“大丈夫不乘驷马车,不复过此桥”。天遂人愿,司马相如到长安后名动京师,汉武帝非常赏识其才气,委以重担,派期返回成都出使西南夷。如此,司马相假如然乘着驷马高车重过此桥,印证了本人的唉声叹气。后来,他与临邛(今邛崃)才女卓文君结缘,功成名就,青春结伴,背井离乡,传为佳话,升仙桥也就改名为驷马桥了。
【红星路35号】
红星路35号,这里本来是**7234印刷厂的原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经过一番改造和修缮,目前已成为成都国度广告产业园的中心区域。园区以原**7234印务工厂为建筑原型,外形上继承了军印厂硬朗的工业气息,并经过德国MV建筑设计事务所打造设计计划,采用“空间折点”理念对建筑物停止外观改造,以三角体为延展点整体建筑淳厚不拘一格,完成了传统工业形态与创意设计的互相交融,在成都市构成了地标性景观建筑。
【李劼人故居】
李劼人(1891—1962),原名李家祥,祖籍湖北黄陂,四川成都人。被巴金誉为“成都真正的历史家”、“川西民俗的百科全书”和“中国的左拉”。很多人晓得李劼人写了《死水波涛》,却不知他也是著名的翻译家、美食家;很多人晓得李劼人曾是成都市第一任副市长,却不知他以一己之力持续了抗战时期的文化。
位于菱窠西路70号一条不起眼大街中的“菱窠”,便是李劼人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居,最初的“菱窠”是一座土墙草顶的房子,坐北朝南,隔为三间,东为客厅,西为卧室,中间书房,书房中一张书桌,数架图书,几幅宋画。1959年,故居停止了翻修,将草顶换成小青瓦,阁楼升高为一楼一底,楼上楼下均以走廊环绕。为留念这位巨大的作家,成都市**于2012年再次对李劼人故居停止了大范围修缮,将故居、博物馆、公园融为一体,成为成都市文化地标之一,也是成都独一一处近代文化名人故居遗址、省级文物维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