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太祖临死前听她母亲的话传位给他弟弟,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
对于宋太祖传帝位给弟弟赵光义,历史上一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宋太祖为了保证赵家江山稳定,把帝位传给能人圣君,并有“金匮之盟”佐证。第二种观点认为宋太祖被弟弟害死,赵光义抢夺帝位,有“斧声烛影”佐证。我赞成第一种观点。
【宋朝建立的背景】
唐朝末年,藩镇林立,王室衰微,政权旁落。五代时期手中掌握兵权的将领朝为兄弟,暮为君臣。从公元907—959年短短53年之内,共更换了五个朝代,更换了八姓十三君。因为政权更迭,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社会经济衰退。宋太祖在多年的战场厮杀中深刻认识到“*杆子里出政权”。大宋王朝通过陈桥兵变建国,貌似属于政权和平演变,但是由周恭帝禅让而建立的宋王朝,也是在赵匡胤掌握兵权的前提下完成的。
【宋初大事】
北宋建国初期,摆在宋太祖面前的大事有很多: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巩固赵家政权;完成国家统一,消灭周边敌国势力;收回燕云十六州等等。在这些大事之中,宋太祖最看重的稳定政权。只有存在,才有发展机会。
宋太祖为了防止政权被他人窃取,采取了加强**集权的措施。他通过“ 杯酒释兵权 ”,解除禁军宿将的兵权。这是从外部采取措施,降低政权被更替危险。从赵家统治者内部考虑,如何保住江山不变色?只有把帝位传给能力强大的能人圣君。
【金匮之盟】
据《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
【原文】:后(宋太祖母杜氏)聪明有智度,尝与上(宋太祖)参决大政。·····疾革(病危),召(赵)普入受遗命。后问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呜咽不能答。·······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余庆也。”后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与广义皆我所生,汝后当传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上顿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谓(赵)普曰:“汝同记吾语,不可违也。”普即就榻前为誓书····上藏其书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解析】公元961年,宋太祖的母亲病危。召见宰相赵普入宫接受遗命。太后聪明有大智慧,曾经给宋太祖提建议治国安邦。太后问宋太祖“你的皇帝怎么得来啊?”宋太祖说“全依靠**及母亲您的恩德才有今天的帝位。”太后说“你说的不对,因为后周让7岁的幼儿当皇帝,群臣不支持他,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当皇帝,你哪里会有今天做皇帝?你要记住后周孤儿寡母失去帝位的教训,你死之后把帝位传给弟弟广义。能人圣君执政是天下的福气”。宋太祖哭泣磕头说“一定遵守母亲教诲”让赵普记下母亲的话,藏在金柜子里。命可靠的宫人保护起来。这就是历史上的“金匮之盟”。这是宋太祖驾崩后传位给弟弟的一个证据。
还有史书也记载了这件事情。例如《涑水记闻》、《建隆遗事》等。下面是《建隆遗事》记载:
【原文】(宋)太祖孝于太后(母亲杜氏),友爱兄弟,旷古未有。万机之暇,召晋王、秦王(他的弟弟赵广义、赵光美),及皇侄子、公主等,共宴太后阁中。酒酣,上白太后曰:“臣百年后传位于晋王(赵广义),令晋王百年后传位于秦王(赵光美)。”后大喜:“吾久有此意而不欲言之,吾欲万世之下,闻一妇人生三子。·····吾不知秦王百年后将付何人?”秦王曰:“愿立南阳王德昭。”······太后又谓上曰:“可与吾呼赵普来,令以今日之约作誓书,与汝兄弟传而收之”。
【解析】这个记载更加详细,宋太祖传位给弟弟(宋太宗),宋太宗传位给弟弟秦王赵光美。赵光美再传位给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母亲杜氏高兴的说“天下会赞扬我一个妇人生了三个皇帝啊”。
【反对意见】很多人否定“金匮之盟”。
疑问一,宋太宗为什么在继位时不公布“金匮之盟”?我个人认为,金匮之盟是后来赵普提出来的,时间较晚。原因有,第一,宋太宗的权威不容质疑,没人敢于挑战太宗的帝位,没有必要公开“盟书”。第二,宋太宗有私心,不愿以后传位给弟弟赵光美。他打算传位给儿子。不愿意公开盟书。所以盟书对太宗有利有弊。
疑问二,赵普主动上书宋太宗,公开“盟书”的时间为什么这么晚?我认为“盟书”对宋太宗、赵普是把**剑。赵普可以凭借它向宋太宗邀功,博取太宗的欢心求升迁自保。战胜他的政敌卢多逊,夺回自己的宰相大权。另一面,宋太宗想传位给儿子,赵普公开盟书,给皇帝惹麻烦。宋太宗要设法除掉弟弟秦王,除掉侄子赵德昭。历史证明他后来确实设法除掉了盟书上明确的两个**人。
【太祖、太宗兄弟感情如何】
据《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
【原文】上以晋王光义所居地势高仰,水不能及,庚子,步(行)自左掖门,至其第,遣工为大轮,激金水河注第中,且数临视,促成其役。···尝疾病,····上···亲为灼艾,王觉痛,上亦取艾自炙。····间谓近臣曰:“晋王龙行虎步,且生时有异,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解析】太祖亲自为太宗解决府邸用水问题,弟弟病了。亲自为他针灸治疗,还在自己身上试验疼痛与否。可见太祖是个宽厚仁爱的哥哥。还对身边的大臣夸赞弟弟以后是个好皇帝。
【总结】我认为宋太祖是同意传位给弟弟宋太宗的。如果他不同意,应该早就明确安排太子继位的事情。太祖死时,儿子赵德昭早已成长。太祖为江山社稷作长久计,传位弟弟。但是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宋太宗改变初心,设法除掉赵廷美,赵德昭两个**人,是他私心太重所致。直到南宋赵构退位,才把帝位传给太祖一脉的后人。北宋南宋,太祖太宗兄弟两脉各有九位皇帝,也许是天意吧。
宋太宗赵匡胤按照母亲遗愿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主要是借鉴五代十国是政权更替频繁,皇帝幼小,不能驾驭局势。弟弟赵光义有能力稳住赵宋王朝。
说到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的遗愿,实际上讲的是历史上的一宗迷案,即“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前招赵匡胤和丞相赵普谈话,指出赵匡胤能够当上皇帝的主要原因是后周皇帝幼小,无法驾驭当时的政局。杜太后建议或者说是要求赵匡胤立一份盟约,如遇紧急情况,要传位与弟弟,这样有能力控制政局。这就是后世人们看到的“金匮之盟”。但许多历史学者认为这份金匮之盟是假的,是经过赵光义修改过的,也就是后世人们所说的“一传约”,赵匡胤传赵光义。据历史学者研究,真正的“金匮之盟”应该是“三传约”,即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赵廷美赵廷美传赵德昭。据我看来,”三传约”更具说服力。因为杜太后立“金匮之盟”主要是让当政的儿孙占据年龄的优势,而不是单独喜欢赵光义。又因为“金匮之盟”长时间没有公开,这主要是赵匡胤考虑如果自己早逝,就依“金匮之盟”来执行,如果自己当政到自己的儿子已经大了的情况下,就直接传位给儿子。还因为,“三传约”的真正结局依然是传到了赵匡胤自己的后代身上(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赵廷美,赵廷美传赵德昭。)。这样即能稳定政局又使皇位在自己的儿孙身上传递,两全其美。
可惜的是,自己在烛影斧声里稀里糊涂的死了,生性狡诈、心胸狭窄的弟弟赵光义接位后并不按照赵匡胤自己的想法去执行,把“金匮之盟”的“三传约”改为了“一传约”,皇位的更替也移到了弟弟赵光义这一脉上了。
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时曾经问赵匡胤:“汝知所以得天下乎?”,赵匡胤回答说是因为**积德了,杜太后却说:“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经赵匡胤同意之后,杜太后命赵普将这番话记录下来,并“藏之金匮”,这便是后世所说的“金匮之盟”了。
很多人将这份盟约认定为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的依据,但是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这个依据并不是很可靠。
首先,“金匮之盟”虽然在《宋史》、《涑水记闻》、《建隆遗事》等多个史著中有类似的记载,但是这份盟约却是在宋太宗赵光义即位的第六个年头才被公布于世的,当时恰好是赵普被冷落,企图东山再起之时。他说“金匮之盟”签订之时,只有杜太后、宋太祖以及他本人三人在场,这是死无对证啊,谁知道这盟约是真是假呢?
不过,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金匮之盟”应该是确有其事,因为太平兴国六年,所有对赵光义的皇位可能造成威胁的人——弟弟赵廷美、哥哥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经不在人世了,赵光义没必要再唱这出戏给自己带来麻烦。
既然“金匮之盟”确有其事,则“斧声烛影”便有可能是假的,因为亲王尹京的赵光义没有必要因着急继位而杀害自己的兄长——除非赵匡胤已经察觉势力网庞大的赵光义将对自己不利!
宋太祖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这件事其实算是一桩千古悬案。不过,我认为最大的原因,还是宋太祖赵匡胤根据当时宋朝局势,才觉得传位给赵光义。
其实,在中国古代王朝的传承过程当中,存在几种不同的皇权传续方式,其中最常见的便是两种——立嫡长子和立长君。
金匮之盟
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死前,便跟赵匡胤说,要他百年之后立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为皇帝。赵匡胤孝顺,于是在母亲临终前答应了这个要求,便写下了诏书放到了金匣子当中。
这就是很被人熟知的“金匮之盟”。
但是,金匮之盟虽然是赵匡胤立赵光义为帝的诏书,可并不一定代表赵匡胤会真的就这般草率的立下储君。
于是,在普遍的嫡长子继承制的观念之下,赵光义的继承人身份一直受人非议。
不过,赵匡胤得皇位本就是靠着“黄袍加身”,结束了乱世局面,才开创了宋王朝。这就意味着,赵匡胤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会考虑能否如同自己一样,控制住当时北宋王朝的局面。
而结合赵匡胤一直没有设立太子储君之位的情况来看,赵匡胤应当对自己的子嗣并不满意。
如果赵匡胤自己的子嗣继位后,无法稳定大宋的局面,赵匡胤自然也不想这样的情况发生,于是在这种考虑之下,立下了能力强一些的弟弟赵光义。
最终,赵匡胤并没有选择立嫡长子,而是选择了“立长君”来延续大宋王朝。
这个问题属于千古迷题了,很多人都想不通,很多人都想探寻答案。
弟弟再亲肯定都不如儿子亲的,那么最终坐上皇位的还是他的弟弟,这中间就有点问题了。
按照宋史中金匮预盟的说法,杜太后想兄终弟及,让赵匡胤死后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给老三赵廷美。赵廷美死后再传赵匡胤长子.... 然而,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皇位好不容易到手的,赵光义可没那份觉悟。
杜太后为了避免幼君不能把持朝政,发生第二次陈桥事变,所以让赵匡胤立自己的弟弟为皇储,赵匡胤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很听***话,封他弟弟赵光义做开封府尹,也就是皇储。
后来随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我感觉宋太祖赵匡胤的心里还是产生点变化的,那个做爹不为自己孩子多想想呢。他想改变这一现状,但是赵光义在开封任职多年根基十分深厚,他发现不是自己想改就能改的,因为自己弟弟的翅膀已经很硬了,不能随便动了。
赵匡胤如果非要把自己的儿子推上皇位,估计他也是坐不长的,自己的孩子太年轻恐怕争不过赵光义最后还可能惨死。而且叔侄相争,还可能造成江山不稳,整不好天下大乱,危害的还是他赵家自己的江山。
于是想想先传位给弟弟也不是什么坏事,可以让江山慢慢的稳定下来,国家慢慢步入正轨,等到弟弟死了,皇位又回到了自己子孙的手里,感觉两全其美。
可是他低估了他弟弟的野心,赵光义可不是什么善
茬,历史上“烛光斧影”这件事就说不太清楚,而且赵光义将皇位传给的是自己的后代!
什么宋太祖临死前听母亲的话传位赵光义,这不过是赵光义登上皇位后宣传的金匮之盟,为当时就有流传烛光斧影洗白。注意啊,金匮之盟传说是赵光义登位五年之后才举证公布。他还逼杀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赵匡胤皇后死后不按皇后之礼发丧。还有提前更改年号,对**的控制(宋朝按阵图打仗就是他),执意北伐,最后死于箭疮。种种不正常,都说明了此人心里有鬼。至于宋太祖为啥不立太子,我认为一是宋太祖认为他身体很好。二是他想立赵德芳,但是对长子赵德昭有顾虑。结果被赵光义勾结太监王继恩钻了空子,确实你读宋史会发现宋太祖死前已经对赵光义有所控制。杀前朝皇帝始于前宋刘裕,后宋太祖善待**之君柴氏,赵光义就不怎么样了,看他种种挺恶心人的,一副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