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装修百科网给各位分享皇宫把厨房叫什么名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宫廷的厨房叫什么(古代宫廷厨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宫廷的厨房叫什么
御膳房
古代皇宫的厨房叫什么
古代皇宫的厨房叫御膳房。
御膳房是清朝掌管宫内备办饮食以及典礼筵宴所用酒席等事务的机构,隶属内务府。
清朝,在内务府下设专门机构,管理皇帝、后妃及宫中其他皇室成员等人员的饮食及典礼筵宴等事宜。顺治初年,分别称为“茶房”、“膳房”。乾隆十三年(1748年),茶房、膳房合并为“御茶膳房”,其长官为管理事务大臣,由皇帝在王、大臣中特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御茶膳房下设档案房,管理御茶膳房的题奏本章、文书档案事宜,其中的文书档案包括“膳底档”等。
御茶膳房的下属机构有膳房、茶房、肉房、干肉房,其中膳房、茶房各设有银器库。御茶膳房设总理事务大臣,无定员,下属人员有尚膳正、尚膳副、尚茶正、尚茶副、尚膳、尚茶、主事、笔帖式等。
扩展资料从“养心殿御膳房”可知,仅仅“养心殿”一个御膳房,为皇帝食用服务的人就有几百人之多。据史料记载,“养心殿御膳房”设有:庖长2人,副庖长2人,庖人27人,领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应长20人,承应人44人,催长2人,领催6人,三旗厨役57人,招募厨役10人,夫役30人,这部分人为“承应膳差人”。
还有众多“司膳太监”,其名目和数额也十分可观;七品执守侍总管太监100人,抬水差使太监10人,专司上用膳馐,各官馔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
“天子”最怕死。所用的御厨、太监,虽经再三挑选,还是信之不过。为了防备在食物中下毒,皇帝经常采取“赏膳”、“尝膳”等办法,即在皇帝未吃之前,先赏给后妃一部分,或者让贴身太监先尝尝,然后再吃,吃时,也要用银盘子,象牙筷子检验一下是否有毒,方敢入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御膳房
古代皇宫的厨房叫什么
古代皇宫的厨房叫御膳房。
御膳房是清朝掌管宫内备办饮食以及典礼筵宴所用酒席等事务的机构,隶属内务府。
清朝,在内务府下设专门机构,管理皇帝、后妃及宫中其他皇室成员等人员的饮食及典礼筵宴等事宜。顺治初年,分别称为“茶房”、“膳房”。乾隆十三年(1748年),茶房、膳房合并为“御茶膳房”,其长官为管理事务大臣,由皇帝在王、大臣中特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御茶膳房下设档案房,管理御茶膳房的题奏本章、文书档案事宜,其中的文书档案包括“膳底档”等。
御茶膳房的下属机构有膳房、茶房、肉房、干肉房,其中膳房、茶房各设有银器库。御茶膳房设总理事务大臣,无定员,下属人员有尚膳正、尚膳副、尚茶正、尚茶副、尚膳、尚茶、主事、笔帖式等。
扩展资料从“养心殿御膳房”可知,仅仅“养心殿”一个御膳房,为皇帝食用服务的人就有几百人之多。据史料记载,“养心殿御膳房”设有:庖长2人,副庖长2人,庖人27人,领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应长20人,承应人44人,催长2人,领催6人,三旗厨役57人,招募厨役10人,夫役30人,这部分人为“承应膳差人”。
还有众多“司膳太监”,其名目和数额也十分可观;七品执守侍总管太监100人,抬水差使太监10人,专司上用膳馐,各官馔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
“天子”最怕死。所用的御厨、太监,虽经再三挑选,还是信之不过。为了防备在食物中下毒,皇帝经常采取“赏膳”、“尝膳”等办法,即在皇帝未吃之前,先赏给后妃一部分,或者让贴身太监先尝尝,然后再吃,吃时,也要用银盘子,象牙筷子检验一下是否有毒,方敢入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御膳房
古代皇宫的厨房叫什么
古代皇宫的厨房叫御膳房。
御膳房是清朝掌管宫内备办饮食以及典礼筵宴所用酒席等事务的机构,隶属内务府。
清朝,在内务府下设专门机构,管理皇帝、后妃及宫中其他皇室成员等人员的饮食及典礼筵宴等事宜。顺治初年,分别称为“茶房”、“膳房”。乾隆十三年(1748年),茶房、膳房合并为“御茶膳房”,其长官为管理事务大臣,由皇帝在王、大臣中特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御茶膳房下设档案房,管理御茶膳房的题奏本章、文书档案事宜,其中的文书档案包括“膳底档”等。
御茶膳房的下属机构有膳房、茶房、肉房、干肉房,其中膳房、茶房各设有银器库。御茶膳房设总理事务大臣,无定员,下属人员有尚膳正、尚膳副、尚茶正、尚茶副、尚膳、尚茶、主事、笔帖式等。
扩展资料从“养心殿御膳房”可知,仅仅“养心殿”一个御膳房,为皇帝食用服务的人就有几百人之多。据史料记载,“养心殿御膳房”设有:庖长2人,副庖长2人,庖人27人,领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应长20人,承应人44人,催长2人,领催6人,三旗厨役57人,招募厨役10人,夫役30人,这部分人为“承应膳差人”。
还有众多“司膳太监”,其名目和数额也十分可观;七品执守侍总管太监100人,抬水差使太监10人,专司上用膳馐,各官馔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
“天子”最怕死。所用的御厨、太监,虽经再三挑选,还是信之不过。为了防备在食物中下毒,皇帝经常采取“赏膳”、“尝膳”等办法,即在皇帝未吃之前,先赏给后妃一部分,或者让贴身太监先尝尝,然后再吃,吃时,也要用银盘子,象牙筷子检验一下是否有毒,方敢入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御膳房
唐朝为皇上专门做饭的机构叫什么
光禄寺
在唐朝,专门给皇帝做饭的机构叫光禄寺。光禄寺直属皇帝,成为御用大厨房,还是一点一点演变而来的。光禄寺原本是一级官署,权力很大,职责也较芜杂,无非是围着皇帝转——迎来送往,吃喝拉撒睡。这个部门掌管宫廷宿卫及大批侍从,很像内廷的“生活秘书长”。从北齐以后,光禄寺的职责越来越明晰,逐渐变成了伺候膳食的专门机构。直到隋唐以后,这个机构正式成为专司膳食。
按照隋唐官制,光禄寺的一把手叫做“光禄卿”,行政级别为“从三品”。副手叫做“少卿”,一般设2个副职,级别为“从四品上”。下设“丞”2人,“从六品上”。“主簿”2人,“从七品上”。光禄卿的行政职责是什么呢?“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根据分工不同,光禄寺这个庞大的机构分为四个署:太官署、珍馐署、良酝署和掌醢署。人数相加大约有204人专门负责皇帝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