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装修百科网给各位分享厨房油温怎么检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辨别油温?(如何辨别油温?老饭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如何辨别油温?
厨房温度计用哪种?
指针式的探针温度计就可以了
油五分热,七分热,凭油的哪些表现来区分呢?有没有什么简单区分油温的方法,另外各种油温都适合做什么呢
关于油温,我还是学习者水平,只能说,写一点我的体会出来抛砖引玉。
初学者就用热锅热油和热锅温油两种油温熟悉起吧原理上来说,大部分中菜都是把油温烧高了才好做。
有一部分预处理的工作,会以热锅温油的形式来进行。
还是用我煌煌大中华文化传统里的体验式方法来描述吧。
当你把打散的蛋液下锅,发现它膨胀到几倍大时,油温就够高了用锅勺搅动油时,有轻微毕剥的声音,再稍微烧一会(一定要量化的话,数到十,不要到冒大烟的程度),就行了。
这时下一个打散的鸡蛋液,当它一下子就膨胀到几倍大,这就是正确的,常用的家用炒中菜油温。
记住这个时间和位置,就可以了。
温度低了,鸡蛋液一下没发开,炒出来就不香。同样,不够高的油温炒蔬菜也不香,如果炒几下后还下点水盖锅盖去焖,最后的成品就会像煮出来的,油是油,菜是菜。
试错和记忆,的确,关于食物就该这么操作。
在温油里滑熟虾仁和鱼片广东菜厨子有时炒个蛋炒饭会用热锅冷油,就是先把油烧热,倒出,再倒冷油下去,迅速下锅炒。
这件事情我还不太明白。
我会常用的是热锅温油。也就是先把锅烧热,再下油略烧一会,然后以这个温度的油去煎熟虾仁或鱼片。
这个油温的特征是下锅时没有很响的呲拉声(你要把虾仁或鱼片吸干水,不要带水分),虾仁或鱼片周围围着一圈细密的小泡,但原料保持洁白。
期间注意保持油温在一个比较低的程度——温度高了,鱼和虾会老,甚至焦。必要时甚至可以把火略关一会。
虾仁和鱼片用很热的油炒,会一下外面焦掉,里面没熟。
不同油温的混合用法这个就比较复杂了。可供厨房爱好者在进阶时研究。
笼统说来,就是用火的大小来调节油温,调节食物在锅中停留的时间长短。这个时间的长短是与食材的特性、想做菜的风味息息相关的。
比如,带壳的海虾可以在热锅热油时下锅,但以小火降低油温来使它在油中停留的时间更长,目的是使之里外全熟,又不致外层变老。
如果用好的猪油来煎海虾,尤其丰美。虾在小火煎的过程中还会吸到猪油的香味。
水晶虾饼、虾球,老派做法都是加以大量猪油,再以猪油去煎的。只不过现在就算我不讲究健康饮食,也不太吃那个,太油了。
来一个豉油皇煎中虾,淘宝来的土猪油煎,淘宝来的豉油皇调味。买对东西才能获得更好的食物,嘻嘻。
怎么辨别油温是5成6成7成8成....热啊???
油温怎么看是几成热呢?
一般来说油温都用“成”来表示,一成油温约为23℃左右,常用的油温可分为3类:
温油锅,俗称三四成热,温度为90℃至130℃,一般油面情况为无青烟,无响声,油面较平静,当原料下锅时,原料周围出现少量气泡。
热油锅,俗称五六成热,温度为130℃至170℃,油面情况为微有青烟,油从四周向中间翻动,当原料下锅时,原料周围出现大量气泡,无爆声。
旺油锅,俗称七八成热,温度为170℃至230℃,油面情况为有青烟大量上升,油面较平静,用勺搅动时有响声,当原料下锅时,出现大量气泡并带有轻微的爆炸声。
扩展资料:
一、掌握油温技巧:
一般要看火力的大小,原料投放的多少以及原料的性质而定。如大火,下料又少,则油温掌握稍低一些;在小火时,油温掌握要稍高一些,不然烹制炒虾仁、炒**、面拖排一类的菜肴,就会造成原料脱浆、脱糊。如烹制的菜肴,原料很多,油温掌握要略高些。
此外,还要根据原料质地的老嫩和形状的大小来灵活掌握油温。 油锅加热后,可用眼观耳闻的简便方法来推知。如果油的表面稳定,无烟,无响声,那么可推知为低油温。如果油面四周各中间翻动,并冒出少量的烟,则属中油温。
如果油面中间往外翻动,并有大量青烟,用勺搅动有声响,则可确定为高油温。 低油温在85~120℃,谷称三四成热。中油温120~180℃,俗称六成热。高油温一般在180~240℃,俗称八成热。低油温适用于软炸、滑炒,中油温适用于干炸、酥炸,高油温适用于清炸(如炸鸡、炸鱼)。
掌握好油温还要看原料大小而定。体积大的要用稍低的油温,较长时间的加热,才能使原料受热均匀。家庭烹制菜肴限于条件,一般火力较小,放油量较少,油温升高慢投影降低快,因此油温掌握可以略高一二成。
二、掌握火候技巧:
烹制菜肴时,掌握好油温的火候十分重要。该用旺火的不能用文火,该用文火的也不要用急火。油的温度过高、过低对炒出来的菜的香味也有影响。特别是做油炸的菜肴,如油的温度过高,会使所炸的菜肴外焦里不熟;油的温度过低,所炸菜肴挂的浆、糊容易脱散,使菜肴不能酥脆。
一般炒菜,放油不太多,只要看锅冒烟,即可将菜下锅翻炒。炸菜肴时,锅内油多,又不好用温度计去测量油的温度,只能通过感观来进行判断。
锅里的油加热后,把要炸的食物放入油中,待沉入锅底,再浮上油面时,这时的油温大约是160°C,如果做拔丝菜,如拔丝山药、拔丝白薯、拔丝土豆,用这种油温的油炸比较合适。这时锅下的火应控制住,以能保持油温即可。
油加热以后,把食物放入油中,沉在油的中间再浮上油面,这种油的温度大约是170°C左右。用这种温度的油炸香酥鸡、香酥鸭比较合适,炸出的鸡、鸭,外焦里嫩。炸时,锅下的火也要控制住。
如果把要炸的食物放入油中不沉,这种油的温度大约达 190°C,比较适合炸各种含水分较少的菜肴,如:干炸带鱼、干炸黄鱼、干炸里脊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油温
如何辨别油温?
油温怎么看是几成热呢?
一般来说油温都用“成”来表示,一成油温约为23℃左右,常用的油温可分为3类:
温油锅,俗称三四成热,温度为90℃至130℃,一般油面情况为无青烟,无响声,油面较平静,当原料下锅时,原料周围出现少量气泡。
热油锅,俗称五六成热,温度为130℃至170℃,油面情况为微有青烟,油从四周向中间翻动,当原料下锅时,原料周围出现大量气泡,无爆声。
旺油锅,俗称七八成热,温度为170℃至230℃,油面情况为有青烟大量上升,油面较平静,用勺搅动时有响声,当原料下锅时,出现大量气泡并带有轻微的爆炸声。
扩展资料:
一、掌握油温技巧:
一般要看火力的大小,原料投放的多少以及原料的性质而定。如大火,下料又少,则油温掌握稍低一些;在小火时,油温掌握要稍高一些,不然烹制炒虾仁、炒**、面拖排一类的菜肴,就会造成原料脱浆、脱糊。如烹制的菜肴,原料很多,油温掌握要略高些。
此外,还要根据原料质地的老嫩和形状的大小来灵活掌握油温。 油锅加热后,可用眼观耳闻的简便方法来推知。如果油的表面稳定,无烟,无响声,那么可推知为低油温。如果油面四周各中间翻动,并冒出少量的烟,则属中油温。
如果油面中间往外翻动,并有大量青烟,用勺搅动有声响,则可确定为高油温。 低油温在85~120℃,谷称三四成热。中油温120~180℃,俗称六成热。高油温一般在180~240℃,俗称八成热。低油温适用于软炸、滑炒,中油温适用于干炸、酥炸,高油温适用于清炸(如炸鸡、炸鱼)。
掌握好油温还要看原料大小而定。体积大的要用稍低的油温,较长时间的加热,才能使原料受热均匀。家庭烹制菜肴限于条件,一般火力较小,放油量较少,油温升高慢投影降低快,因此油温掌握可以略高一二成。
二、掌握火候技巧:
烹制菜肴时,掌握好油温的火候十分重要。该用旺火的不能用文火,该用文火的也不要用急火。油的温度过高、过低对炒出来的菜的香味也有影响。特别是做油炸的菜肴,如油的温度过高,会使所炸的菜肴外焦里不熟;油的温度过低,所炸菜肴挂的浆、糊容易脱散,使菜肴不能酥脆。
一般炒菜,放油不太多,只要看锅冒烟,即可将菜下锅翻炒。炸菜肴时,锅内油多,又不好用温度计去测量油的温度,只能通过感观来进行判断。
锅里的油加热后,把要炸的食物放入油中,待沉入锅底,再浮上油面时,这时的油温大约是160°C,如果做拔丝菜,如拔丝山药、拔丝白薯、拔丝土豆,用这种油温的油炸比较合适。这时锅下的火应控制住,以能保持油温即可。
油加热以后,把食物放入油中,沉在油的中间再浮上油面,这种油的温度大约是170°C左右。用这种温度的油炸香酥鸡、香酥鸭比较合适,炸出的鸡、鸭,外焦里嫩。炸时,锅下的火也要控制住。
如果把要炸的食物放入油中不沉,这种油的温度大约达 190°C,比较适合炸各种含水分较少的菜肴,如:干炸带鱼、干炸黄鱼、干炸里脊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油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