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装修百科网给各位分享山西瓷砖十字架厂家排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晋商真实排名?(晋商为何那么有名气)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晋商真实排名?
1.雷履泰(1770-1849)山西平遥人,中国票号创始人。道光三年(1823)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正式诞生了。从此,中国金融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纸便可“汇通天下”了。2.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乔致庸是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在国弱民贫的清朝,晋商能够走向全国,实属不易。3.曹三喜是使曹家由一个农民走向一代巨商的关键转折性人物。他不满现状,独闯关东到了原东北热河省的三座塔村,曹家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商号达640多座,资产高达1千余万两白银,总雇员达三万七千人。4.王实古人曾训: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王家始祖以卖豆腐为生,善良无欺。曾因善心救助一位卧病荒野奄奄一息的老人。老人感待之诚把发现静升镇“九龙聚首”的吉祥宝地的天机密授给了王家基业的创始人王实。后来王实依老人所言开始建造屋宅,果然发达绵延七百多年,相传二十余代。造就了王家大院几乎囊括所有晋商家园文化意义表征的建筑群落,开始了王家与众不同的人世机缘,成就了王家大院气势的恢弘、气度的超然、气宇的轩昂、气概的辉煌。5.渠同海(1723~1789),字百川,祁县城内人,渠氏12世,渠氏家族商业奠基人。由“走西口”经商致富,在包头购置十余顷土地,并独自独资开设“长源厚”字号。乾隆中期,渠同海前往包头谋求发展,购置十余顷土地,独资经营菜园、粮食、油面、茶叶,兼营钱业生意,渠家从此发家。渠同海以“长源本晋川,荣华万世年”十字,作为其孙子辈以下辈分的世系排名。后来渠家在羊楼洞开办的茶庄大都与“川”有关,也与辈分世系有关,如“长源川”、“长盛川”、“三晋川”、“宏源川”等茶庄。6.常威 山西太原车辋人,清朝大富商。“能打会算,财源不断”,“买卖不算,等于白干”,“买卖争毫厘”,这是山西晋商流传的致富商谚。山西晋商有个传统的“生意经”,就是以小见大。他们不求暴利,看中薄利多销,积少成多。清朝晋商常威就是这样致富的。常威家最辉煌的时候,家财无数。7.介休范氏家族是近代山西晋商群落中身份、地位以及经营活动都比较特殊的一个晋商望族,其经营活动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按照今天的标准,属于典型的官僚资本的性质。8.侯兴域,字蔚观,晋商之一,生于清乾隆年间,卒于嘉庆年间,是侯家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苦心经营,使侯氏财产达数百万两以上。侯兴域发展起来的商号,著名的有在平遥设的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新泰义、蔚盛长,在介休张兰镇设的义顺恒、中义永,在晋南运城设的六来信等。这些商号大多是杂货绸布茶庄和钱铺。9.亢氏家族历史留传着一个这样神奇的传说,说财富越积越多,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在亢家连住十日,不但吃饭餐餐不重,而且餐具一餐一换,其奢华让乾隆也为之感叹。临走时乾隆说:亢氏之富,非天不可灭。不料一语成谶,果然天降大火,亢氏大院化为废墟,流出来的水都是银子化的10.万荣李家在清代以贩布为主业,足迹遍布豫晋陕甘与京津等地,光绪初年,李家商业发展至鼎盛。
晋商真实排名?(晋商为何那么有名气)
山西四大名楼?
(1)“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大同南约70公里。它建在应县城佛宫寺的山门内,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顾名思义,木塔确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层直径为30米,平面为八角形,五层六檐。外观是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塔内各层,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斜撑、梁枋和短柱等建筑方法,使整个塔连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壮观。据测,建筑该塔实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达3000吨左右。
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长期经受风雨侵蚀,并曾遭受军阀炮击以及多次强烈地震,虽有轻微倾斜,仍巍然屹立。实践证明,它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以及造型艺术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2)“万荣飞云楼”:万荣东岳庙位于山西省万荣解店镇东南角。万荣东岳庙的始建年代不详,唐代贞观时已经存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至大德元年(1297年)重新修建。
“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想必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您是听说过的。的确,飞云楼是万荣东岳庙景区内古代建筑的最杰出代表,也是整个万荣县城里极具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高度为23.19米,它和应县的木塔相互辉映,被誉为山西的“南楼北塔”。
小驴儿听说,飞云楼的建筑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它是纯木结构。无论大小接口均用榫铆套之,没有一个铁钉;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底层为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五间,南北直通,木柱林立,中间有四根通天柱直通楼顶,周围有32根木柱巧妙地联成棋盘状,共同支撑楼体。在楼底您可以清楚地看到通天柱,它的单根高度达15.49米。第三个特点是它明三层暗五层:二、三层各出抱厦一间,皆有栏杆维护,又用两平柱分为三间,上筑屋顶,山花向前,下面用穿插材料承托,结构巧妙。第四个特点是三层四滴水,十字歇山顶,全楼共有345组斗拱,外观玲珑,构成该楼极其丰富的轮廓线,并且形态变化多端,如云朵簇拥,鲜花盛开一般,各檐翼角起翘,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又因斗拱层叠,如云带缠绕,因而得名飞云楼。
由于飞云楼建筑巧夺天工,堪称我国古代建筑之奇葩,所以长期以来,民间又传说,飞云楼为祖师爷鲁班所建,其实,这只是万荣人在今天以飞云楼为自豪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用来形容飞云楼建筑的精奇绝伦。
(3)“袄神楼”时代:清地址:介休市顺城关正街东,是原祆神庙的组成部分,楼因庙而得名,是一座门楼、乐楼与过街楼相接合的楼阁式建筑。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庙毁,万历年间改建为三结义庙,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又对结义庙进行重建。乾隆五十年(1786年)建祆神楼。
祆神楼位居庙前,既是山门,又是点缀街心的过街楼。平面呈“凸”字形,凸出的部分为过街楼,面宽进深各三间,东、西、南三面通道,高二层,中设平座,上施重檐。楼较宽的部分下层为山门,上层为乐楼。下层山门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周设围廊,空间敞朗,山门腰间平座与过街楼平座衔接,上铺楼板,形成向庙内献神演戏的乐楼。乐楼居于山门门庭上部,楼身两侧设八字影壁,楼上部重檐,加上腰间平座勾栏实为四层。楼内四根通柱直承上层梁架,山门戏楼上下叠构,楼顶十字歇山式,全部以琉璃脊饰瓦件覆盖。
(4)“万荣后土庙,俗称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城西南40公里黄河东畔。汉武帝时庙在汾阴,据碑刻记载,这里历史上曾属于著名的“汾阴睢地”,自汉武帝时,汾阴后土庙已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地神,祈福育民的胜地。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63年)建汾阴庙,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6年)建后土祠。此后,东汉、唐、宋各代屡次兴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祠庙规模宏阔,祀势极盛。后来屡遭黄河水患,后土庙被淹没。清同治九年(1874年)易地重建于今址。现存建筑以晚清所建居多,但山门仍为元建,秋风楼为明代遗构,上存有汉武帝《秋风辞》元代碑刻。
庙址坐北朝南,总平面呈南北长的矩形,占地面积约17600平方米。沿中轴线有山门、戏台、献殿、享亭、圣母殿、秋风楼,献殿两侧为东西五虎殿,圣母殿东侧为碑亭。山门是以三开间歇山顶为主,两侧歇山式便门与山门联构一体。后檐插廊制成献神乐楼,庙内并列戏台两座,与山门内倒座戏台连系在一起,平面上呈“品”字形,故俗称“品”字戏台。
秋风楼位居最后,建于高台之上,楼身三层,高33米余,面宽、进深各五间,楼顶为十字歇山顶。楼内设有金柱12根,直通楼顶。秋风楼辉宏典雅,挺拔秀美,为中国楼阁建筑中的佳作,以存有元刻汉武帝《秋风辞》碑而著名。
后土庙内存铁钟、铁缸、石香炉、抱鼓石,以及宋刻“萧墙碑”、金刻“庙貌碑”、元刻“秋风辞”碑等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