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源远流长,千姿百态。作用:可防御敌人,冬暖夏凉。客家土楼的历史从唐宋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到清明时期达到鼎盛,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客家土楼的形状千姿百态,有唱歌放行,正方形,府第式,殿堂式等等。在古代,土楼建筑非常结实,可以用来防御敌人,并且内部空间非常大,可以屯放很多粮食。现代,没有战争,土楼因为墙体厚,冬暖夏凉。即便是潮湿环境内部也能保持干燥,适宜居住。
简述客家土楼的特点是什么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木。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两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
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二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特殊设备。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时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费用。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匀导致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
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
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但绝大多数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寒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
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比的含蓄作用。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墙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分;环境太湿时,吸收水分,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我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以常见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
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初级火器时代,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
黄土搭建的土楼
土楼有哪些优异的性能
1、御敌
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以常见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
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
2、抗震
土楼还有抗震功能,比如说环极楼,环极楼最大的特点是抗震性能特强,300年来历经多次地震,据县志记载,1918年2月13日(民国七年农历正月初三日)永定发生7级大地震。
附近田里的泥浆水喷起几丈高,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了,余震数次,共计十余分钟,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厚墙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长近3米一尺多宽。
3、气候调节
在这咱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扩展资料:
土楼的防卫系统
土楼的外墙底层多由花岗岩石块和大粒河卵石磊成,以三合土粘连,厚度一米至两米,不怕敌人火攻;厚实的土墙,箭矢子弹不入,还可以抵挡炮弹。
1934年国民革命军包围据守一座土楼的共党叛军时,曾炮轰土楼,十九发炮弹只在土楼外墙留下小坑。
石墙部分一般向下深筑两米,以防敌人挖地洞。
外墙底部一二层不开窗,十分严密。
大门的门框由大块花岗岩凿成,大门用二、三寸厚的木板制造,外包铁甲。
为防敌人火攻,大门顶部筑有灭火水槽。
土楼外墙最高层,四周设有射击孔,土楼居民可以从射击孔用枪械居高临下射击来犯的强盗或敌人。
射击孔外小内大,便于枪管左右上下移动。
土楼的环形走廊,俗称走马廊,利于防卫人员和弹药的调动。
一些土楼如二宜楼,设有走马廊,代之以紧靠外墙内壁的环形通道,作为战时人员弹药调度。
福建西南许多村落的土楼,更聚合成土楼群,形成联防布局,易守难攻。
土楼底层仓库储备粮食弹药,可以维持几个月。
在紧急情况下,土楼内还有暗道,通往邻近土楼或田野,便于居民撤退。
以上就是关于客家土楼的特点和作用,简述客家土楼的特点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客家土楼的特点和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